原标题:全国报警中心-网络110警察在线咨询-网络诈骗报案平台
导读:
为切实提高人民群众防范电信网络诈骗意识,我行根据中国支付清算协会发布的反 欺诈案例素材,编写 反诈温馨提示,引导普通百姓正确认知和防范欺诈风险,牢牢守护人民群众的钱袋子安全。案...
为切实提高人民群众防范电信网络诈骗意识,我行根据中国支付清算协会发布的反 欺诈案例素材,编写 反诈温馨提示,引导普通百姓正确认知和防范欺诈风险,牢牢守护人民群众的钱袋子安全。
案例一:充值折扣诈骗
李先生收到陌生人的好友申请,对方自称是李先生的一位朋友介绍的,李先生虽心存疑虑,但还是通过了对方的好友申请。之后,对方自称可以提供加油卡充值服务,春节期间实付91元即可获得价值100元的加油卡。
为了保险起见,李先生联系自己的朋友询问是否认识此人,朋友说好像有点印象,李先生便放松了警惕。随后,对方将他拉入了一个“充值折扣群”,群成员经常交流充值、折扣等内容。李先生先试着充值了少量金额,第二天充值金额就到账了。
一见如此,李先生便完全放下心来。之后,他想赚笔大的,便一次性转账5万元,可是第二天他在群里问充值情况时,却发现群内只剩下自己。李先生查询加油卡余额发现并没有金额到账,这才意识到自己被骗了。
防范提醒
陌生人添加微信,一定要确认好对方的真实身份。当对方谈到钱财时,要提高防范意识,莫贪小便宜。
案例二:针对财务人员诈骗
某公司会计小张接到一个自称是某银行工作人员的电话,称因银行需对其公司账户进行年检,需要公司提供一些资料,要求加小张QQ。
小张加了该工作人员的QQ后看到其昵称为“某银行X支行小黄”。随后,小张被拉入一个名为“XXXX有限公司”的QQ群。群里除了银行工作人员外,还有公司的两位老板“王总”和“李总”,两位老板的头像和名字都与现实中的老板相同。
小张进群后,“王总”要求其配合银行做好年检工作。之后,“李总”又在群里发消息,说有个项目已经备好案了,要求小张马上将30万元的项目款转到指定账户。小张头脑一蒙,就按“李总”指令操作了转账。
没过多久,小张忽然想到两位老板从来没有通过QQ下达过工作指示,于是赶忙向其本人核实,才发现被骗了。
防范提醒
诈骗分子有可能在“年检”“年审”等事件上做文章。若接到涉及银行账户年检等问题的QQ讯息、电话或短信,不要轻信,应及时与开户银行官方客服电话核实确认。企业应严格执行相关财务管理制度要求,对QQ(群)、微信(群)等要求的转账汇款,必须经过企业老板当面或电话核实确认。
案例三:家长QQ群诈骗
寒暑假期间,部分欺诈分子潜入家长QQ群,冒充老师收取各种费用,典型作案手法如下:
欺诈分子A、B、C通过QQ搜索关键词“班级群”,申请并加入群聊,由于家长学生众多,老师可能不会一一核实,使得欺诈分子成功潜入家长群。
在获取班主任的头像、昵称、群备注等信息后,A趁其上课无法查看手机等时段,伪装成“班主任”,而B和C则将头像和昵称替换为群内的两位家长。
随后,A发起“寒假补课费”的群收款,B和C立刻予以回应。有了前面“家长”缴费的示范,家长们卸下防备,纷纷进行转账缴费,直到真正的班主任发觉时,骗局才会被拆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