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做保姆7800,亲家母伺候我儿媳月子,她让补贴8000,我笑着拒绝
春风送暖,北京这座繁华都市还带着些许冬日的凛冽。张华,一位来自小城镇的中年妇女,已在这里打拼了好几年,专门为高级别墅里的富裕家庭做保姆。她的手艺不凡,能听会干,是业内有名的能手。
儿子小刚在大学毕业后,同样北漂,在一家科技公司谋得一室内设计的差事。小刚干净利落,眉眼间有着张华年轻时的影子,他的上进心,也让张华对这个外冷内热的儿子充满了期待。
“妈,我跟小美谈恋爱,你不会反对吧?”有一天,小刚突然这么问张华。
张华手里的菜刀“啪”的一声掉在了案板上,“小美?你老板的女儿那个小美?”张华惊讶之余,觉得有些可笑又有些慌张。
“嗯,她人挺好的。聪明,温柔。”小刚微微有些局促,眼神坚定。
张华想了想,心说这下可有的是话要说了,怎么也得应个场,“咱家小刚当初怎么说来着,咱不图别的,就图个真心实意。你觉得小美合适,咱就尊重你。”
儿子有些惊讶的看着张华,似乎没想到自己母亲会这么爽快。“那如果…我们要结婚呢?”
张华心头一紧,但她还是轻描淡写地说,“那你得先让我见见你小美。”
过了没几天,小刚就带着小美来见张华,小美温婉大方,和张华聊得很开心,但最关键的,张华看得出,她真心待小刚。
不久,两个小年轻就开始了紧锣密鼓的婚礼筹备。结婚那天,天空万里无云,阳光灿烂。张华看着一袭白纱的小美,颤声说:“小美,从今往后,你就是咱家人了。”
“妈,我会好好照顾小刚的。”小美眼含泪光,诺诺地回答。
小两口蜜月归来,张华便打算告辞,回老家休息一阵子。“母亲大人,您辛苦这么多年了,好好休息吧。”儿媳小美恭敬地送她。
“哎,娘,在家别忘了自己没事儿多走走,别成天宅家里。”小刚看着她,眼神里满是不舍。
火车缓缓驶出站台,张华望着逐渐远去的北京城,心里五味杂陈,为小刚能找到一个好媳妇而庆幸,也为自己能回到久违的家乡而感到喜悦。未来的日子里,她该好好享受一下自己的晚年生活了。
入冬的脚步似乎更加匆忙。张华在老家刚安下身,接到了儿子小刚的电话。“妈,您忙完了吗?小美这边月子期间,想让您来帮忙照顾一下。”
张华脑海里忍不住浮现出当年自己带孩子的辛苦。“小刚,你妈我这骨头可不比从前了,现在年纪大了,身体也跟不上了。”
“妈,我知道的,您辛苦了那么多年,现在该好好休息。不过小美妈也说了,愿意每月补贴咱们8000块钱,就是想照顾下小美。”
张华有些动摇了,可转念一想,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啊,“钱固然是好,可咱身体也得耐得住啊。你跟小美商量商量再给我打电话。”
没过几日,亲家母亲切切真诚的电话到了。“张姐呀,真是不好意思,小美一心就想着您能来呢。”
张华笑着接话,“哎哟,王姐呀,您也别难为我了,我这老骨头可不比从前了。我这是一心要好好休息休息的。”
王姐急了,“张姐,您是我们家的大恩人呀,这点补贴算不了什么。您看,您千辛万苦培养的儿子给我家小美找了个这么好的女婿,我们不知道怎么感谢您才好。”
张华的嘴角露出一抹笑,“王姐,您这话说得我都不好意思了。咱俩不谈这个,我要是回去了,那得有个条件。”
王姐眼前一亮,“您说,您说,只要我们能做到,一定尽力。”
张华晃了晃头,“不重不轻,一来咱俩得好好商量怎么照顾小美和宝宝,二来呢,我身体也不允许我再像以前那样劳累,得有人帮着干些粗活。”
王姐连连点头,“这点小事包在我身上!我们马上就找人。”
回到北京的张华没有直接投入工作,而是和王姐一起坐下来详细讨论了照顾小美的计划。这次谈话中,张华展现了她多年照料孩子和家庭的经验,从宝宝的起居饮食到小美的身体恢复,无不细致周到。“记得给小美煮点老母鸡汤,力气没处使,喝点汤补补。”张华嘱咐着。
对话间,王姐了解到张华并非要全职照料,而是希望积极参与,共同聘请一位住家保姆,以减轻张华的负担。这样一来,双方都觉得既体面又稳妥,张华也能在不超负荷的情况下,帮助新生的家庭稳定过渡。
在张华的建议下,他们请来了一位经验丰富的陈阿姨。陈阿姨精力十足,煮得一手好菜,尤其是她的红烧肉,让人闻着就食指大动。张华则主要负责传授她的经验和技巧,“孩子晚上醒了别急着抱,先听听是不是有什么不对劲。”
小美坐在软软的沙发上,听张华和陈阿姨讨论着这些细节,感慨万分,“妈,真是太感谢你了,要不是您,我真不知道怎么办。”
张华笑着拍了拍小美的手,“别说这些了,都是一家人,该做的。”
随着合作模式的确定和工作分工的明确,那家新生的小家庭渐渐步入正轨。张华的智慧和幽默,不仅让大家的生活变得轻松,也让相处之道更加融洽。
北京的秋天犹如老画家精心描绘的水墨画,朦胧又透着几分清冷。张华看着窗外的银杏叶黄了又落,心中暗自思量着这过渡期间家中的点滴。
某天晚上,刚刚哄娃入睡的小美,皱着眉头跟小刚抱怨,“现在的家里,怎么感觉像张妈说了算一样,我好像成外人了。”
小刚摸了摸额头,苦笑着说,“老婆,你也知道她年纪大了,哪能耐得住这般孩子的哭闹。”
“是啊,我知道啊,我也尽量配合,但总觉得,我跟孩子之间需要更多的空间和时间,张妈总是处处插手。”小美抱怨道。
小刚不悦地回应,“你也别太过分,张妈那是在帮我们,你这样,岂不是让她太难做了吗?”
俩人的争吵算不上激烈,却在静默的夜里显得尤为清晰。张华轻手轻脚地走过来,听见了这场零星的争执。
第二天,张华趁小美午睡的时候,拉着小刚坐下来谈心,“小刚,咱妈妈是老人家了,有些事情是时代不同看法不同,咱得体谅。”
小刚连忙点头,“妈,我知道的,小美也是刚做妈妈,您俩能理解对方就好。”
张华摆摆手,“体谅也好,理解也罢,孩子还是要让小美自己带,我这样总插手,不是办法。你跟小美说说,以后我就不那么频繁干预了。”
当天晚上,张华把小美叫到了客厅,“小美,咱们母女俩,有话就得开门见山,今天我听见你们吵架了。”
小美吞吞吐吐,有些不好意思,“对不起张妈,我那是一时气话。”
张华淡然一笑,“你妈我岁数也不小了,对这个家我也有厚薄之情。你不满的地方,咱们可以坐下来好好聊。”
小美有些惭愧,“是我做得不对,我应该更理解您的苦心。”
“不是你的问题,是我得学着放手。我看那个陈阿姨还不错,今后晚饭后的这段时间,你们自己带带孩子,我就不插手了。”张华态度坚定。
从那以后,家里的气氛悄然而变,小美和孩子有了更多亲密的时光,而张华在保持必要的照顾外,给了小两口更多的空间。小刚也意识到,和谐的家庭需要每一个人的理解与退让。
渐渐地,争吵被理解取代,每个人都学会了在关心与独立中找到平衡,生活因此变得更加柔和。
北京的冬日里,阳光终于露出了温暖的笑脸,照亮了这个小家庭的每一个角落。
随着时间的推移,张华渐渐察觉到,家里的氛围和谐了许多。小刚工作之余,常尝试着拿起勺子做饭,小美也练就了一手好本领,抱着孩子的同时还能利索地处理家务。小家庭因为理解和沟通而更加和睦。
有一天晚饭后,张华和王姐坐在沙发上闲聊,“王姐,那个月子的补贴,您就别给了。”
王姐有些惊讶,“张姐,这不合适吧,您辛辛苦苦的。”
张华笑着摆了摆手,“我们都是一家人,何必太计较这些。而且我看小两口挺和睦的,我心里也踏实。”
“说的也是,您是我们家的大恩人啊。”王姐真诚地说。
张华又接着说,“不过我有个想法,平时大家都忙,不如咱们一个月聚一回,轮流做东,增进一下感情。”
王姐听了,立刻觉得是个好主意,“好说好说,那就这么定了!”
经此一役,张华不仅在小家庭中树立了一番新的形象,也让亲家这边对她刮目相看,更加尊重了。小刚看着眼前这和谐的一幕,笑着对小美说,“老婆,咱们真是太幸运了。”
小美抱着孩子,回以温柔的一笑,“那当然,有咱们亲爱的老妈张华在,家里怎么会不和乐呢。”
下午的阳光斜斜地洒在温馨的客厅里,小家庭围坐在茶几旁,品着刚泡的新茶,热闹而不打扰正午的宁静。张华看着眼前的这幅画面,心中感慨万千。
“家,不就是各退一步,互相包容,共同成长的地方吗?”,张华深深地想道,不由自主地露出了会心的一笑。
这个冬日的傍晚,亲情的温暖让冰冷的空气都变得暖洋洋的。家,是爱的港湾,善意的陪伴,是不是才能让人感觉到家的真正意义呢?